赵卫星工作照(地铁公司 提供)
初夏时节,成都已经暑气逼人。
成都地铁18号线三期工程骡马市站至火车北站盾构区间的掘进现场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地下埋深48米的8.6米大直径盾构机正稳步掘进。作为地铁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赵卫星,对照着图纸认真进行施工指导。年内,该条地铁线路施工将迎来盾构下穿、4处暗挖施工、既有线改造和省体育馆站退围等艰巨任务;与此同时,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工程计划在9月底实现高质量开通。扎堆的繁重任务,对身为总工程师的赵卫星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
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近30年,赵卫星先后参与了成都地铁8条线路的建设,用热忱与智慧攻克了重重难关,牵头组织的课题先后获评20多个技术类奖项,个人荣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
1992年,赵卫星考入长沙铁道学院。课堂内外,赵卫星一刻也不放松学习,甚至在往返家乡与学校的绿皮火车上,“啃”完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概论》等厚厚的专业书籍。1996年从学校毕业后,他顺利进入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第六工程处见习,后续到宝成线指挥部、南疆指挥部从事施工技术工作。“他身上有一股子认真干事的执着和不服输的韧劲。”赵卫星的师父曾评价他说。
对于自己的师父,赵卫星说:“第一回见师父是在野外测量示范,他左手校验仪器,右手快速记录。进尺走量,他上下左右操作仪器,精干利索、一气呵成。”轮到自己实操时,“科班出身”的赵卫星自信满满,可忙活半天,测出的数据与实际差距很大,精准度更无从谈起。“土木工程施工要多看、多学、多练。年轻人学就要学得精,干事才能干得好。”自此,赵卫星把师父的教诲铭刻成踏实做事、不断攀登的座右铭。
“无论是幽深的地下隧道,还是繁忙的施工站点,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15年,赵卫星投身成都地铁建设事业。10年以来,赵卫星不忘初心、攻坚克难。从“零沉降下穿”到“毫米级挑战”,他所带领的技术课题攻关小组先后攻克了超深基坑换乘站、高架上跨、盾构下穿运营机场、大江大河、运营高铁和密集老旧建筑群等千余项重、特大风险源,创造了成都地铁建设5项“第一”和4项国内“首次”,填补了成都乃至国内施工领域的空白,成功实现成都地铁首个六层四线换乘超深异型基坑封顶、首例砂卵石地层长距离、小半径、大坡度下穿密集老旧房屋建筑群和国内首次成功穿越沉降控制要求极其严格的铁路道岔咽喉区复式交分道岔施工等一系列重难点工程,为后续成都地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加工作29年来,赵卫星累计完成了100多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革新,解决各类技术难题300多个,与团队成员研发的“盾构穿越富水漂卵石地层施工关键技术”荣获了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个人也先后荣获5项科学技术奖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
2024年9月30日,赵卫星参与建设的轨道资阳线顺利通车。看着满载乘客的列车从资阳北站缓缓驶出,赵卫星感慨万千:“看着我们建设的地铁线路顺利开通运营,听着列车飞驰的声音,我感觉我的心跳与盾构机的电机在同频共振。”
赵卫星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国工匠梦”。这个梦想,也是一代代铁建人的精神传承。
赵卫星经常和他的徒弟们讲起“白衬衣”的故事。那是他刚参加工作时,有位叫张凤铭的师傅,对工作极度严谨,几乎每一次的施工测量都要精确到“毫米级”。这位师傅对自身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穿着整洁的白衬衣来到单位,始终保持着十足的精神头投入当天的工作中。被张师傅的严谨细致和工作热情感染,赵卫星对自己要求也越发严格,并在工作中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点亮自己、带动他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不仅要当好先锋,还要做好传承。”赵卫星也像前辈们一样,带着更多身边的人由“工”变“匠”。
近年来,赵卫星用自己摸索钻研的技术成果,参与编写了中国铁建系统内首部《地铁施工手册》,撰写的《砂卵石地层盾构小角度下穿铁路施工技术研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铁道建筑技术》。他倾囊相授,开展技术培训与经验分享会,培养出一批批地铁建设新生力量。如今,赵卫星带出的10多名徒弟已经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其中2人获得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荣誉。“师父平日特别关注我们青年职工的成长与发展,引导我们立足岗位、勇于挑战。”赵卫星的徒弟、技术员韩佳乘说道,“师父凭着锲而不舍、不断创新的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我发自内心地敬重和佩服他。”
“作为昆仑人,我们深切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赵卫星说:“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负重托,自立自强、以心铸‘新’,让铁建轨道的品牌迈向更加广大的舞台。”